主页 > 留学资讯 > 留学遇到很多印度人?那我们就聊下印度吧~
留学遇到很多印度人?那我们就聊下印度吧~
2022-06-27 15:50:50

 

 

      话说印度这个国家近1-2个月来挺火的,上策君以前常跟一群印度小哥玩,记得其中一哥们儿初次见面自我介绍叫Nitus,印度语意为“source of happiness”,然后这哥们儿在中国的朋友圈里,绰号就变成了money。

      中印的文化差异实在太大了,加上印方媒体常黑中方(然而我们都不怎么关注他们),彼此交流偏少,在大多数国人眼里,印度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国家,唯一的印象可能都是几个诸如“落后、人口多、泰姬陵”之类的标签。

      当初Nitus毕竟还是作为IIT(印度理工,印度最顶尖的院校)的高材生来中国交流学习的,我们在熟读欧美历史,赴美深造的同时,或多或少也可以了解下南亚次大陆的这个国家,毕竟无论在英国或者美国的学校里,坐在你旁边的,总有那么一大堆印度面孔。

 

 

印度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历程,其实很大程度上都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关。

 

南亚次大陆

 

为什么叫“次大陆”?

 

 

 

南边是广阔的印度洋,也只有工业革命后的日不落帝国才有实力越洋登陆。

北边是板块挤压形成的山脉和高原,无论是喜马拉雅还是兴都库什,或者往东看到横断山脉,都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

整个次大陆,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几乎是与外界隔绝的。

 

 

不过在印度河流域并非完全封闭,在其西北地区,有一条喀布尔河,与印度河流域接壤的地方,有一个小缺口—开伯尔山口(最窄处只有600米),就是这个小缺口,让印度史变得多元化起来。

印度历史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有一千古名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用在印度的历史进程上,再合适不过了。

 

印度在历史上遭遇过多次外族入侵,每次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进程都造成了深远影响,但其中3次最为突出,我们会在文中特别注明(粗体黄)

 

一、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的建立(约中国商朝时期)

 

雅利安人最开始在欧亚大陆分界线的乌拉尔山脉下游牧(现俄罗斯境内),因为北边气候寒冷,慢慢南迁到中亚的两河流域,拉姆河+锡尔河,大概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境内。

 

  (雅利安人的迁徙路线)

 

后来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肥美,再次往南,就来到了开伯尔山口,打败了印度本地的达罗毗荼人,建立大大小小的众多王国,这个时期被称为“吠陀时代”(注:吠陀一词的意思是知识,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

“婆罗门”(祭司阶层)在印度社会中的特权得以奠定。

PS:纳粹在二战时期把自己归为雅利安人,其实是错误的,日耳曼和雅利安八竿子打不着。

 

二、十六雄国与西方的接触

 

在雅利安人的统治下,印度进入了类似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时代,各大部落占山为王,思潮并起,称为“列国时代”。当时实力比较强盛的有16个国家,通常指:迦尸国、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等。

 

在此期间,中亚的波斯帝国崛起,从开伯尔山口攻入,拿掉了北印度的部分领土,后来波斯衰落,亚历山大东征又直接打了进来,不过在西归路上便英年早逝不得不撤军。印度这两次被入侵只能谈得上与西方文明的接触,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

 

(亚历山大东征路线)

 

三、印度的大国梦:孔雀王朝

 

亚历山大病逝后,旃陀罗笈多(月护王)击败了残留在北部的马其顿部队,逐步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因月护王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所以该王朝在历史上被称为“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期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落,该王朝对印度最南端和最东边是没有完全纳入版图的。

 

 

此时的中国也进入了秦汉时期,始皇帝下令“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亡后高祖刘邦灭西楚,建立大汉,东西汉算一起国祚400年,主体民族固定了下来。

虽然此后天下大势依然合久必分,后又出现了晋、隋、唐、宋、明、清等多个大一统的王朝,统一的观念和中央集权的制度无比强化。

 

相对于汉朝,孔雀王朝150年不到的统治,并没给后世带来太大的影响,尤其是文化的统一和制度的集权上,但孔雀王朝的这次统一,还是给印度人注入了大一统的精神品格,也曾作为现代印度领导人追逐大国梦的历史源泉。

 

四、突厥人的德里苏丹国——伊斯兰的兴起与佛教的消亡

 

“突厥”一词在中国史书上的出现频率还是很高的,尤其唐朝。只不过这支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的游牧民族,在入侵中原的时候恰好碰到了盛唐,西突厥国于高宗在位期间被灭,设置安西都护府但残余的部落仍在中亚地区活跃。

其中一支名为“突骑施”的,对防止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扩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400年多后,全盘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可能觉得往东打不赢,就往南进军,开始远征北印度,当时北印度已经长期分裂,小国林立,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耗尽了国力。突厥人挑了个恰到好处的时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灭或臣服了大部分北印国家,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帝国——德里苏丹国。

 

这个王国的建立直接导致了2点:

(1)佛教在印度走向消亡。

(2)为近代的印巴分治埋下了伏笔。

 

突厥贵族是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来传播伊斯兰教,其政策远比当初的阿拉伯人激进。阿拉伯帝国扩张时期,被征服土地上的人民只要交纳人丁税就可保留信仰;

 

    (佛教在印度走向衰落)

 

但突厥人在印度的行为却截然不同,大肆烧杀抢掠,摧毁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庙宇,强迫异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佛教和印度教同时受到了严重打击,但印度教经过调整和反抗后,与征服者实现了妥协,并继续生存发展;而佛教却因为种种内外原因,最终在印度消亡。

伊斯兰教可以说是踩着佛教的尸体进入印度的。

 

莫卧儿帝国

 

中亚地区的雄主帖木儿,在远征明朝的过程中病亡。帖木儿帝国发生了大分裂,经过反复争斗之后,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于1526年,大明嘉靖年间从中亚进入印度,并迅速统一了北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他的后代又经过连年征战,统一了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极盛时期几乎恢复了阿育王时代的疆域。

 

莫卧儿是外族在印度建立的朝代,与外族在中国建立的大清是同样的历史情况,而且两者建立和灭亡的的时间都较为接近。

 

莫卧儿王朝有两位皇帝比较出名,一个是阿克巴大帝,印度历史文治武功最显赫的君主之一。

 

      (关于阿克巴大帝的影视作品)

 

另一个则是发起修建泰姬陵的沙贾汗。

 

 

莫卧儿也是印度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五、殖民时代——日不落掌权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最开始在印度的贸易处于莫卧儿帝国的版图之外,但由于帝国的衰落而慢慢开始扩张,最开始英国政府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都是通过这家公司来实现的,例如将各大王公变成东印度公司的傀儡。

但1857年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在印度裔士兵中流传关于分发涂有动物油脂的子弹的传言,这严重地触犯印度人的宗教信仰(高中历史课程有讲)。

 

 

英国人集中全部力量严厉地镇压了这次起义,后来又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

 

关于印度史的感想:

小编作为一个外族人来看印度历史,只有一个感受—“乱”

 

所以去印度呆过的人都会明白: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概念,也不是文明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

 

印度的文明进程在历史上被打断了太多次,感觉就像一直处在我国的“魏晋时期”,五胡乱华时代。这种历史进程会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感到迷茫,例如印度主体是印度教,但闻名世界的泰姬陵却是伊斯兰的。

他们引以为傲的阿育王,孔雀王朝,早已逝去上千年,而后再也未出现本土的大一统政权。

 

最后完成整个南亚次大陆统一的,是英国人。

 

莫卧儿王朝后期,印度中央政府其实已经失去了权威,各地被大小王公把持。英法殖民者进入印度之后又拉东打西,造成了印度各地之间更大的矛盾。

直到现在,印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实上仍处于分层管理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中央集权无比弱,中央政府的政策下发,地方政府根本不给落实。

 

这就是历史造成的,我们2千年前就完成了“书同文”,如今的印度,书都没法同文,不同邦来的人坐在一个教室交流,只能讲英文。或许单从这种文化的隔离感,以及宗教的差异,始终阻碍着印度社会的进步。

何况塑造现代印度的其实是英国殖民者,也使得印度精英阶层与西方国家更容易亲近。现代印度的开国精英大多是英国殖民者培养出来的,他们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又处处效英法等西方文明,始终没法走出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属于自己的路子来。

 

种姓制度

 

 

谈起印度,“种姓制度”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槛。

 

雅利安人3000年前建立的这个阶级制度,称为当代印度社会发展的巨大心病。

 

种姓制让占人口多数的低种姓人群难以摆脱贫困,种姓职业的世袭、内部婚姻制。而这种制度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尽管印度独立后,从宪法层面废除种姓制,但3000年的历史积重,早已在人心中根深蒂固,岂是一张法律条文说废就能废的。

 

印度四大种姓:

持乐器的婆罗门、持武器的刹帝利、持秤的吠舍、持瓶子的首陀罗

 

 

等级森严

第一等级,叫做婆罗门,主要是僧侣和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

第二等级,叫做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叫做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商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叫做首陀罗,最低贱,世世代代干脏活、累活。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列。

 

 

当然,谁都不想永远当贱民。

为了满足被统治的古印度人的遐想。

统治者就说了,阶层之间的堡垒是不能打破,至少生前不能打破,但只要贱民们生前忍辱负重,一直做“好事”,那么死后转世投胎,就有可能当婆罗门或刹帝利。

 

所以直到今日的印度社会底层人民,虽然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大多数仍然对现状感到满意。

 

奋发图强的印度低种姓一直都是少数,由于经济贫困、缺乏教育、眼界狭窄,大多数人并不明白为何以及如何改变现状。很多低种姓百姓还是像祖辈一样,守在自己种田、屠宰、掏粪的世袭岗位上等待“来世”,社会从根本上缺乏了生机和活力。

如此一来,阴魂不散的种姓制度,让印度经济发展的十几亿“人口红利”,就若浮云一般,虽然看得见,但永远摸不着。

 

编外: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我们没出现这种制度?

 

其实封建社会,都出现过类似的制度,只不过国情不太允许这类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中长存。

 

回到文章开头—开伯尔山口,地理环境影响了历史/文化的进程。

 

雅利安人入主印度后,根本不太担心外族的入侵,因为进入南亚次大陆的唯一通道,只有开伯尔山口,使用由“刹帝利”组成的军队来镇守足以。

 

但中国不同,中国的国境线实在太长了,来自西伯利亚、中亚、蒙古高原以及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常常觊觎着中原的富庶。

无时无刻的战争准备,难道修长城都靠贵族来?

 

显然不行,那就只能调用底层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最为典型的见于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大多数都是贵族不肯让渡利益失败,但商鞅颁布的法文却有一条: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什么意思?贵族不全靠世袭,上战场杀敌,就可以完成阶级的跃迁,所以战国时期,有“秦军如虎狼之师”的说法。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是深入了人心, 人们不再相信贵族是天生的这一套。

例如与霍去病一起在漠北之战中重挫匈奴的西汉大将军卫青的个人生平就是对这点的最好诠释。

对于印度,外族只需要打败上层阶级就可以直接统治印度了;但对于中国,不行,被外族不公正待遇了,一言不合就揭竿而起。

蒙古人统治华夏仅仅98年就寿终正寝,直接导火索就是他们建立的等级制度:

            

这种制度下蒙古人打死南人,赔点烧埋银就行了,直接的影响就是民间起义多到根本数不过来,最后被朱重八一举灭了建立明朝。

 

所以如今的印度甚至西方世界都还有“贵族”的说法,但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已经近乎绝迹了。

印度轶闻

 

 

此版块主要罗列印度风俗文化中比较有趣/国内了解较少的部分,究其原因,大多还是中印双方的文化差异。

 

1-印度的手抓饭还是很出名的,不过有无数个小细节

  a. 高种姓一般还是用餐具,很少吃手抓饭;

  b. 必须是象征“洁净”的右手去抓饭,不能用左手;

  c. 印度多产长米,粘度不高,且当地气候较热,米饭适宜冷吃;

  d. 配菜通常有酱,有时是咖喱味的,有时是其它味道,但他们真的很爱在菜里加洋葱和香料;

  e. 印度全境多数为素食主义者,尤其南印度;

  f. 盛饭的叶子是芭蕉叶,非常不建议一起吃了;

  

 

2-高低种姓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皮肤白的绝对是高种姓,反之则是低种姓;华人如果去旅游的话,大概率是被当作第二阶层“刹帝利”,但是如果你太黑了跟印度东北区域的人种比较像,可能会默认被降等级。

 

3-在表示自己对长辈非常敬重的时候,会弯下身来用手触摸长辈的脚趾位置,称为“摸足礼”,算是最高礼仪了。

 

 

4-结婚时女方是需要准备丰厚的彩礼的,不然女儿可能嫁不出去。(这点和中国完全反着的)

 

5-婚礼新娘通常绘有非常漂亮的手绘。

 

 

6-印度传统服饰里,以女性穿着的沙丽最为出名。

 

 

7-头上裹着头巾的印度人,一般都是锡克族。

 

 

8-印度南北差异巨大,北部多平原,南部为崎岖的德干高原,部分地区水稻可以一年3熟,但热带季风气候天灾多,所以产量不稳定。

 

9-印度比较出名的大城市有:孟买(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上海之于中国),加尔各答,金奈,班加罗尔(号称印度硅谷),海得拉巴。当然还有集脏乱差为一体的德里。(新)德里的雾霾放在北京就叫沙尘暴。

 

10-印度2019年人口统计为13.3亿,实际可能已经超过14亿(统计困难);

 

11-主要货币为卢比,大概人民币1元可以换到10卢比;大点的城市司机月收入在8000卢比左右,一般好点的文职在2-3万,德里的警察一般也在2万多点。

 

12-印度的电影产业,宝莱坞(Bollywood),是全球第二大电影产业,当然电影行当属于高种姓的专职,所以大家通常在电影里看到的通常都是白皮肤为主的帅哥美女。

 

(说起电影,今年55岁的沙鲁克·汗可是印度电影界的顶梁柱,如果要类比国内,差不多跟当年的刘天王一样)

 

13-印度还有一个不被国际承认但是非常发达的产业——高仿药;全球大多数白血病、癌症的靶向药物仿制品都产自这里。

 

14-“胡里节”,也称为洒红节,源于印度的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在每年2、3月间举行,庆祝时间的长短不一,在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抛洒用花朵制成的红粉,投掷水球,迎接春天的到来(过敏性鼻炎慎入)。

 

 

15-腐败问题一直是印度社会发展的毒瘤,这一点常常被印度电影所反映,有些时候收受贿赂都可以摆在桌面上来谈具体金额。

 

16-印度最高学府名为IIT(印度理工),国际上的地位不亚于清北。

 

17-北印度和南印度差异巨大;北边经过德里苏丹和莫卧儿王朝后,伊斯兰化比较明显,南印则本土化多一些。、

 

  (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典型的寺庙。印度教讲究神在庙外,所以你看下面的图五颜六色的都是神像站在墙体上,寺庙里面却空荡荡的没什么。)

 

18-在印度,除了孟买这一类城市,买酒是很困难的。有句话常说:在印度提成啤酒在街上走,和提着现金一样危险(伊斯兰和印度教都禁酒)。

 

19-印度宗教里面有很多神,听得最多的就是湿婆(shiva),小编的一个印度朋友名字就叫Dakal Shiva,由此可见在给小孩取名时就多用上神祇的名字。

 

20-湿婆神是破坏神,又被称为“鬼灵之主”,拥有善恶两面,信众尤为多。在中国,堂子里的都拜关公,印度的黑道则尤为崇敬湿婆神。

印度古代战争,出征前祭祀的神也是她。

 

21-除了种姓问题,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冲突,也是印度社会的巨大隐患。另外,低种姓的人即便改教,也永远是低种姓。

 

22-火车站真的很老旧,跟中国的比起来差远了,哪怕是首都的。

 

 

23-印度的火车如今没电影里的那么夸张,上下都挂满了人。车厢是分等级的,1A/2A/AC等等,游客的话选这类座位就行,其它等级例如SL这种,基本就跟电影里看到的一样,与其说是车厢,不如说是装人的铁皮罐头。由于等级制度的存在,各个车厢的人是不会乱蹿的。

 

24-街头真的会有大牛牵小牛横穿马路,车辆和行人统一避让。

 

 

25-路边的小吃通常很多,但是卫生条件~~~游客的话,尝一下必拉肚子,绝无例外。

 

 

26-印度手机市场有三大巨头,三星+苹果+小米,而且小米有专门针对印度市场的品牌,叫Poco(国内没有)。

 

Anyway,一篇文章肯定是无法完全了解印度的,亲自去一趟或者在那边呆一段时间?如果你能习惯那边的食物话,可以一试~

当然,我们更建议你去英美留学,印度的精英阶层大多都在英美这两个国家(而且几乎全是婆罗门),之后你再去印度由同学带着,毫不夸张地讲,过马路都可以横着走~

更多名校留学资讯?

请添加蒲老师微信,备注【留学咨询】

 




本内容由上策留学发布,更多美国留学相关资讯敬请关注www.shangceliuxue.com

标签:

上策留学咨询